2025全球12款人形机器人技术解密:工业/医疗/物流场景落地全解析
作者:Brian Colwell
Boston Dynamics

波士顿动力将Atlas定义为“全球最动态的人形机器人”,这一描述甚至低估了其能力。Electric Atlas作为液压版的全面升级,采用电动设计突破机器人运动性能的边界。
该机器人高1.5米,重89公斤,以性能而非拟人化为目标。其独特设计使关节旋转幅度超越人体极限——头部可360度旋转,身体可做出人类无法完成的扭曲动作。这种“超人类”理念是其核心差异点,通过优化效率而非模仿人类动作模式,实现特殊场景的任务执行能力。
整机配备28自由度与先进感知系统,包括深度相机和LIDAR,支持实时环境建模。电动执行器提供类似跑酷的爆发力与精细操作所需的精确度。续航时间为1至2小时动态运动,低强度任务下可显著延长。
Atlas擅长搜救任务、高危工业巡检与科研应用。其在受推搡时维持平衡、跳跃平台间、完成后空翻等动作,展示了行业无出其右的动态稳定性。尽管波士顿动力尚未公布商业定价,但其高端性能定位使其成为特种应用领域的顶级解决方案。
Unitree Robotics将G1定位为“可量产的最强大通用型人形机器人 ”。这家中国公司凭借激进的定价策略和挑战西方竞争对手的卓越性能,彻底颠覆了人形机器人市场。
Unitree G1身高约132厘米,体重根据配置不同在35-47公斤之间。其独特之处在于极致的灵活性 ——机器人可折叠成紧凑形态以便存储和运输,其关节活动范围超过人类极限。在满配状态下,G1拥有43个自由度,可完成复杂的体操动作,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
视觉系统采用Intel RealSense深度摄像头和NVIDIA Jetson处理器,实现环境实时感知。电池支持2小时持续工作,并可通过快换实现不间断运行。最引人注目的是,G1基础款售价仅16,000美元,成为市场上最亲民的人形机器人之一。
G1主要应用于教育、科研和轻工业场景。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以突破性价格提供高端性能 ,使高校、中小企业甚至爱好者均能负担。标准配置下负载能力为3公斤,另有加强版可满足更高负载需求。
Agility Robotics将Digit描述为“首款专为人类空间设计的人形机器人 ”。与多数注重拟人外观的设计不同,Digit采用类鸟型结构,专注于物流和配送场景的效率优化。
Digit身高1.75米,体重42.5公斤,其反向弯曲的膝盖和独特臂部设计专为包裹搬运和导航优化。机器人拥有20个自由度,重点强化运动稳定性和操作能力,而非追求类人灵巧性。
感知系统集成多组双目摄像头和LIDAR传感器,可自主导航复杂环境。电池续航达3-4小时,通过更换电池可支持全天候工作。负载能力16公斤,适配大部分配送场景。
Digit的差异化在于其RaaS模式:企业无需巨额前期投入即可租用机器人。公司已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定位Digit为解决仓储和配送人力短缺的实用方案。RaaS年费约25万美元(含维护和升级)。

Apptronik将Apollo定义为“专为与人类协作而设计的机器人 ”,强调安全的人机交互。Apollo的设计理念平衡了拟人外观与工业实用性。
Apollo身高1.7米,体重73公斤,外观亲和且具科技感。机器人配备30个自由度,动作平滑流畅,避免惊扰人类同事。模块化架构支持快速维护和升级,是工业部署的关键优势。
视觉系统搭载RGB摄像头和深度传感器,由NVIDIA最新嵌入式平台处理数据。其热插拔电池系统 支持单次4-5小时工作,实现7×24小时连续运行。负载能力25公斤,且具备人机协作安全认证。
Apollo主攻制造业和物流业,可在无安全围栏环境下与人类协同。力控关节和碰撞检测技术确保交互安全。Apptronik计划量产时将单价控制在5万美元左右,成为企业提升人力效能的经济之选。

NEURA Robotics将4NE-1称为“全球首款认知机器人 ”,突出其先进AI能力和自然人机交互。这款德国制造的机器人融合精密工程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
4NE-1身高1.8米,体重80公斤,工业级设计兼具可靠性与优雅外观。机器人配备44个自由度,全身集成触觉反馈系统,环境感知能力突破性提升。其认知架构结合反应式行为与规划能力,可执行复杂任务。
感知系统超越传统视觉,整合触觉、力矩传感器和声学处理模块,实现多模态环境理解。标准续航8小时,智能功耗管理系统动态适配任务需求。负载15公斤,且能使用标准工具,通过学习适应新任务。
4NE-1的核心差异化在于认知能力 :可理解抽象指令、规划复杂动作序列,并在无显式编程时应对突发状况。NEURA Robotics以约25万欧元的高端定价,瞄准先进制造业、科研及需认知灵活性的特种服务领域。

1X将NEO BETA定义为“可自然适应日常世界的人形机器人 ”,定位为兼顾家用和工业场景的通用型产品。这家挪威公司为机器人注入北欧极简设计理念。
NEO BETA身高1.65米,体重30公斤,是同类中较轻量化的机型。机器人配备23个自由度,采用仿生肌腱系统,兼具柔顺运动和能效优势。其轻量化设计确保家庭环境的安全交互,降低碰撞致伤风险。
视觉系统基于嵌入式AI的计算机视觉,实时解析复杂场景。电池支持2-3小时主动工作,通过节能动作延长续航。尽管体型轻盈,NEO BETA可利用智能操作策略搬运20公斤物体。
1X面向消费和商业市场推出NEO BETA,消费级预估价格30,000-50,000美元。其安全优先设计和柔和动作特性,使其特别适合老年人护理、家庭助理及需高频人机互动的轻工业场景。
Figure描述其人形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备商业可行性的自主人形机器人",强调实用部署而非研究应用。Figure 02体现了务实的人形机器人设计理念,优先考虑可靠性和功能表现。
该机器人身高1.7米,重约70公斤,采用注重功能性的实用设计。机器人拥有40个自由度,双手各具备16个自由度以执行复杂操作任务。Figure 02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与OpenAI联合开发的集成AI系统,提供高级推理和任务规划能力。
感知系统包含6个RGB摄像头提供全景视觉覆盖,通过定制神经网络实现实时场景理解。电池续航可达5小时持续运行,支持快速充电以减少停机时间。25公斤的有效载荷能力和精准操作性能,使其适用于广泛的工业场景。
Figure的商业化策略独具特色——公司聚焦明确投资回报率的具体应用场景,直接与客户合作部署生产环境机器人。尽管具体定价尚未公开,Figure的目标定价具有竞争力,相较于制造业人工成本,提供包含持续支持和优化的部署方案。

Sanctuary AI推出Phoenix作为"Carbon™——全球首款通用机器人的人类级智能"的载体。这家加拿大公司采取独特路径,同等重视认知能力与物理能力。
Phoenix身高1.65米,重70公斤,设计上平衡人体比例与机械效率。机器人拥有31个自由度,重点强化上半身灵活性以执行复杂操作任务。其核心特征是名为Carbon的AI系统,使机器人具备人类级推理和任务理解能力。
传感器系统不仅包含视觉摄像头,还集成专有触觉传感器,提供类人的触觉灵敏度。电池可支持3-4小时主动操作,通过智能任务调度最大化效率。Phoenix能操作从数克级精密物件到25公斤级重物的广泛对象。
其核心优势在于学习能力——新任务训练可在数分钟内完成而非需要复杂编程。Sanctuary AI采用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提供Phoenix,年费约15万美元起,包含持续AI更新和技术支持。目标市场为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的制造业和零售业。
Engineered Arts
Engineered Arts推出Ameca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类人机器人",但其定位显著区别于工业应用。Ameca代表人机交互设计的巅峰,优先考虑沟通与情感互动。
身高1.87米、重49公斤的Ameca采用独特的灰色外观,在保持亲和力的同时突破拟人化界限。机器人本体拥有27个自由度,真正的创新在于面部——17个电机驱动的面部表情实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这种表现力是其核心特征,支持自然非语言交流。
感知系统聚焦人类交互,摄像头优化人脸追踪和情感识别而非导航功能。机器人通过外接电源实现长期演示,电池可支持1-2小时独立运行。相比工业人形机器人,Ameca的操作能力有限,但其交互能力无可比拟。
主要应用场景为客服、教育和娱乐领域,其保持眼神接触、表达情感和自然对话的能力创造难忘交互体验。Engineered Arts提供10万英镑起的购买方案或活动租赁服务,市场定位聚焦人类互动优先于物理能力的特殊场景。
DEEP Robotics推出Dr01作为其"具身AI和人形机器人"的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在先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力。公司将其四足机器人技术优势延伸至人形形态。
Dr01身高约1.6米,重65公斤,采用适合工业环境的强化设计。机器人配备35个自由度,强化关节可承受持续作业应力。其差异化特征在于混合移动能力——可在双足行走和更稳定的四足模式间切换以适应复杂地形。
传感器系统包含深度摄像头、LIDAR和全身专有力传感器,由华为昇腾AI芯片进行边缘计算处理。标准操作下续航达6小时,节能模式可延长运行时间。在保持动态平衡的同时,有效载荷可达20公斤。
DEEP Robotics将Dr01定位为工业检测、安防和科研应用,特别适合户外和非结构化环境。其能在挑战纯双足设计的环境中作业的独特优势。定价约80万元人民币(约合11万美元),在中国市场具有竞争力,性能可与西方同类产品媲美。
Robot Era将STAR 1描述为“交互式机器人未来”的代表,强调其多功能性与适应性。这款模块化人形机器人采用创新的机器人设计理念,可通过定制化模块满足特定应用场景需求。
STAR 1的标准身高为1.71米,体重65公斤,其模块化设计支持灵活调整。机器人搭载可重构架构,根据安装模块的不同,自由度范围为32-48个,模块化特性是其核心差异化优势,用户可通过更换组件优化机器人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
感知系统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从基础摄像头到高级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配置。电池续航时间因配置和使用模式而异,范围为2-6小时。负载能力亦可根据安装的执行器模块进行调整,范围为10-30公斤。
Robot Era的目标客户为需要灵活机器人平台的研究机构和企业,STAR 1基础版售价8万美元,额外模块单独计价。该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适应性——用户可通过软硬件重构,将机器人应用于教育到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成为探索多样化场景的通用平台。
当我们目睹这十二款卓越机器以日益复杂的动作行走、举重和交互时,我们不仅是在见证技术进步,更是在窥见人类下一阶段发展的雏形。每一款机器人背后,凝聚着数千项工程决策、数百万行代码和无数小时的人类智慧结晶。但它们的价值远超参数本身——它们预示着一场关于工作模式、能力边界甚至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这些人形机器人带来的革命并非替代,而是增强。在Optimus举起重型部件的工厂里,人类得以专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当Phoenix通过观察学习新任务时,它将人类经验保存并规模化;当Ameca通过富有表现力的交流与客户互动时,它并未削弱人类连接,而是开辟了新的沟通渠道。衡量这些机器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它们模仿人类有多逼真,而在于它们能否有效弥补人类能力的局限性。
站在这一技术拐点上,我们面临的选择将影响未来世代。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待售产品或工具,更是人类集体未来愿景的具象化呈现。在它们的伺服电机与神经网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危险工作不再威胁生命、身体限制不再定义可能性、人类梦想与现实边界持续模糊的世界。革命已然开始,这十二款先锋机器人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仅受想象力与智慧限制的未来。
TsingtaoAI通过对前沿先进具身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算法和智能体开发,搭建面向自动化工厂的具身智能实训平台,可以让企业在实际大规模产线决策建设前,进行预研实训,以让企业获得更快接入超级AI工厂的能力。
TsingtaoAI基于PBL的项目式实训理念,自研基于DeepSeek的具身智能实训解决方案、LLM的AIGC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基于LLM大模型的AI通识素养课数字人助手、一站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AI训练实训平台和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GC案例学习平台,为央国企、上市公司、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和高校提供AI&具身智能实训道场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