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训|智能驾驶案例及实践——某央企汽车集团

 
 
 

9月上旬武汉,某央企汽车集团《智能驾驶案例及实践》课程在武汉市委党校开课,本课程由TsingtaoAI派驻技术专家主讲,聚焦2025智能驾驶行业关键转折点,系统解析从技术路线到量产落地的全链条实践。

课程直击行业核心痛点:在"智驾平权时代"来临之际(2025年比亚迪宣布10万级车型全面搭载天神之眼系统),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成为生死线。内容涵盖三大维度:一是技术演进,深度剖析端到端大模型如何重构行业(特斯拉FSD V12纯视觉端到端、华为ADS 3.0两段式端到端、小鹏XOS 5.4.0一体化端到端的实战差异);二是市场格局,解读2024年仅比亚迪/理想盈利的残酷现实下,车企如何通过"41%新能源渗透率+48%智能驾驶渗透率"双轮驱动突围;三是开发实践,基于Autoware.universe框架,手把手演示从ROS2底层架构到Carla仿真闭环验证的全流程开发。

 

课程特别强调"20%功能打通、80%性能爬坡"的行业铁律,结合激光雷达成本从800美元降至200美元、国产芯片算力突破等最新动态,为该央企汽车集团提供可落地的技术选型与供应链优化方案,助力在2025年这场决定生死的智驾平权大战中抢占先机。

● 掌握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核心路径及行业动态;

 

● 理解主流新能源品牌技术方案及市场竞争格局;

 

● 提升对智能驾驶供应链、技术标准及法规的认知;

 

1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概述

 

● 智能驾驶重构汽车产业价值分布(研发投入占比变化)

 

● 技术路线选择的蝴蝶效应(特斯拉坚持视觉路线带来的连锁反应)

主流智驾技术方案发展趋势;

特斯拉坚持视觉路线带来的连锁反应;

端到端大模型对研发人员结构的冲击

 

2

全球及中国智能驾驶市场格局

 

► 全球市场动态

● 渗透率分析:2024年L2+全球渗透率14%,2025年预计30%;

● 区域竞争:美国(特斯拉FSD、Waymo)、欧洲(奔驰、Stellantis)与中国(华为、百度、小鹏)的技术路线差异;

● 政策驱动:中美Robotaxi法规进展及L3责任划分。

 

3

中国市场深度解析

 

► 国内市场动态剖析:

● 市场规模:2025年智能驾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进一步提升;

● 技术梯队:第一梯队:华为ADS 3.0(端到端全场景)、百度Apollo(Robotaxi商业化);第二梯队:小鹏XNGP(无图方案)、蔚来NOP+(高精地图依赖);新兴势力:小米Xiaomi Pilot、极氪浩瀚智驾的L3量产计划;

● 政策支持:首批L3准入试点资质(比亚迪、蔚来等9家获批)。

 

► 竞争格局与车企生存现状

● 盈利分化:2024年仅比亚迪、赛力斯、理想实现盈利,亏损企业加速淘汰(威马、高合案例);自主品牌崛起:市占率的增长,日系份额持续下滑;

 

1

智能驾驶技术关键技术路径

 

► 关键技术方向

● 感知技术:视觉方案(特斯拉FSD) vs. 激光雷达(华为ADS、小鹏XNGP)的优劣势;

决策与控制:端到端大模型(华为、百度Apollo)与传统规则算法的融合趋势;

● 算力与芯片:英伟达Orin、地平线征程系列、华为MDC平台的性能参数对比;

● 数据闭环:影子模式、众包地图更新与OTA能力(特斯拉、小鹏案例)。

 

►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长尾场景处理(如无保护左转、施工路段);

● 算力需求与能耗平衡(端到端模型压缩技术);

● 车路协同(V2X)与高精地图依赖性的争议。

 

2

主流新能源品牌技术方案拆解

 

► 技术方案分类与核心差异

● 视觉优先派:特斯拉FSD Beta(纯视觉+Occupancy Network);

● 多传感器融合派:华为ADS 3.0(激光雷达+BEV+Transformer);

● 高精地图依赖派:蔚来NOP+;

● 无图方案新势力:小鹏XNGP。

 

► 典型车型技术参数对比

● 特斯拉Model 3:HW4.0芯片算力(72TOPS)、FSD Beta V12端到端能力;

● 华为问界M9:192线激光雷达、GOD网络2.0(通用障碍物识别);

● 小鹏G9:XNGP 4.0(无图城区导航)、508TOPS双Orin-X芯片;

 

► 技术路径对供应链的影响

● 传感器:激光雷达(速腾聚创、禾赛) vs. 摄像头(索尼、豪威);

● 芯片:英伟达(Orin-X) vs. 国产替代(地平线征程5、黑芝麻A1000);

● 软件生态:开源框架(Autoware) vs. 自研OS(华为HarmonyOS、小鹏XOS)

 

3

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挑战

 

► 法规与标准

● 国内法规:L3责任划分(驾驶员接管义务)、数据安全法(车内数据出境限制);

● 国际标准:UN-R157(L3车辆型式认证)与中国国标的差异;

 

► 技术可靠性验证

● 测试场景库:中国标准场景库;

● 仿真测试:CARLA、Prescan工具链的应用案例;

● 道路实测:某测试车队规模与数据积累现状。

 

► 成本与规模化矛盾

● 硬件成本:激光雷达单价成本下降;

● 软件成本:算法开发投入占比。

 

4

供应链协同与品控管理

 

► 智能驾驶供应链全景

● Tier1供应商:博世(域控制器)、大陆(毫米波雷达);

● 新兴Tier2:黑芝麻(芯片)、Momenta(算法方案);

● 国产替代机会:地平线(算力平台)、禾赛(激光雷达)。

 

►  品控关键节点

● 传感器标定:多传感器时空同步精度;

● 软件版本管理:A/B分区OTA升级的可靠性验证;

● 硬件冗余设计:双MCU、双电源的失效防护策略。

 

► 采购策略优化

● 成本与性能平衡:国产芯片替代可行性分析(地平线 vs. Mobileye);

● 供应商风险管控:多源供应商策略(激光雷达备选禾赛、速腾聚创)。

 

 
 
 
 
 
 
 
 
 
 

 

Product & Case.

产品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