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架构解耦——如何构建不依赖硬件的具身智能系统
传统的机器人系统,无论是用于工业生产还是生活服务,其功能与特定硬件紧密耦合,导致开发成本高昂、灵活性差、难以快速适配新任务。这种“硬件定义功能”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机器人的通用性和规模化应用。
硬件与软件的彻底解耦,并通过模块化、分层的架构进行重构,是突破这一瓶颈、构建通用型具身智能系统的核心基石。这种架构将具身智能系统解耦为三个核心层级:HAL、感知决策层和任务执行层。这一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利用预置的技能库和低代码工具快速配置新任务,在不更换昂贵硬件的前提下,实现从清洁机器人到物流机器人的快速功能切换。本文将通过对HAL技术原理、VLA大模型和行为树等核心技术的深度剖析,并结合Google RT-X、RobotecAI RAI和NVIDIA Isaac Sim等主流框架的案例,论证这一新范式的可行性与巨大潜力,探讨硬件解耦如何将机器人从一个“工具”升级为“软件定义”的“多面手”,从而重塑整个机器人产业的价值链。

具身智能的起源与内涵:
从离身智能到具身智能的革命
具身智能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赋予人工智能以“身体”,使其能够通过物理或虚拟实体与真实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主动探索、感知、行动和学习。这与以往的人工智能概念——例如,专注于下棋、图像分类等纯粹数据处理和符号逻辑的“离身智能”——截然不同。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强调感知、认知与行动的持续集成。
具身智能的兴起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各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融合。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LLM和VLM在理解和生成任务上的突破,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大脑”。它们拥有丰富的常识知识和优秀的泛化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自然语言指令和多模态信息。从机器人学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为AI提供了“身体”,使其能够将智能从虚拟世界投射到物理世界,与环境进行真实的交互,并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这种“大脑+身体”的结合,使得机器人不再仅仅是被动执行预设命令的工具,而是能够主动理解任务需求、灵活规划执行路径,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时调整策略的智能体。
这种从“特定任务”到“通用智能体”的范式转变,其背后是工业制造和生活服务领域对“柔性”和“通用性”的迫切需求。传统的自动化生产线依赖于高度标准化的流程和固定的SOP。这种模式虽然在处理大批量、单一产品时效率极高,但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例如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为特定功能编程的,更换任务往往意味着耗费巨大的代码修改甚至硬件更换成本。具身智能通过其“类人”的泛化能力,为解决效率与柔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可以理解抽象指令并自行规划执行路径,这意味着其核心价值从硬件的物理性能转向了软件的通用性和可复用性。这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硬件成本,也从根本上重塑了整个机器人产业的价值链,将机器人从专用的“工具”升级为可以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分层架构的逻辑与优势:
重塑AI与机器人学的传统关系
具身智能系统涉及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运动控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为了有效管理这种高度的复杂性,采用解耦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至关重要。这种设计理念可以追溯到模块化机器人,其核心在于将一个复杂的整体分解为一系列通用模块,从而有效降低设计、调试和维护的成本与难度。具身智能系统分层架构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将复杂的智能体系统分解为不同抽象级别的可管理模块,实现软硬件的独立迭代。
具身智能的分层架构通常可分为三个核心层级,其逻辑与华为智能体的四层架构(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或DAC-EAI架构(体层、反应层、适应层、上下文层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三个层级分别是:
● HAL
位于最底层,负责处理与所有物理硬件(如传感器、执行器、底盘)的通信和控制。
● 感知决策层
位于中间,负责处理来自HAL的感知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环境理解、任务规划和策略生成。
● 任务执行层
位于最顶层,负责将感知决策层的高层指令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原子化动作序列,并通过技能库和行为树进行编排。
这种分层架构的根本优势在于:
硬件解耦: 允许软件和硬件独立进行开发、测试和迭代。上层智能算法可以在不依赖特定硬件配置的情况下进行开发,从而大幅降低硬件更换或平台迁移的成本。
模块化与可复用性:各个层级的模块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优化。例如,一个用于抓取任务的技能模块可以被多个不同硬件的机器人复用。
快速适配与灵活性:用户或开发者可以通过配置预置的技能库和低代码工具,快速调整和部署新任务,无需从头编写代码,从而实现从一个应用场景到另一个应用场景的快速切换。
弹性与韧性: 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当某个模块(如一个传感器或末端执行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用冗余模块替换,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这在工业和高风险场景中尤为重要。

在这种分层架构中,硬件抽象层将所有物理硬件的差异性进行了封装,为上层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这意味着上层的感知决策和任务执行逻辑可以独立于底层硬件而存在。例如,一个基于视觉大模型开发的抓取策略,可以同时适用于安装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机械臂的机器人,只要这些机械臂都通过HAL提供了统一的运动控制接口。这种解耦正是构建“不依赖硬件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的核心所在。

HAL:打破硬件壁垒的关键
HAL是位于高级软件和底层硬件之间的软件中间件。其核心功能是屏蔽底层硬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上层应用提供一套统一、标准化的编程接口。通过HAL,开发者无需关注特定传感器的型号、通信协议或执行器的运动学参数,只需调用统一的API即可。例如,一个名为read_camera_frame()的函数,其底层的实现可以根据硬件的不同而自动适配,开发者不需要为不同品牌的摄像头编写不同的代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移植性。
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已经有多个成功的HAL实现案例,其中LinuxCNC和EEROS框架最具代表性。
● LinuxCNC的HAL实现
LinuxCNC的HAL是一个由components和共享内存组成的中间件。组件可以是步进电机驱动,也可以是单纯的数据处理模块。这些组件通过pins和signals连接,实现类似电气电路的通信。这种架构使得工程师可以像“接线”一样,通过一个简单的配置文件来组合和配置复杂的机床或机器人系统。其主要脚本在机器启动时运行一次,负责设置实时线程、共享内存位置、加载组件并建立数据链接。
● EEROS的HAL实现
EEROS框架中的HAL则更侧重于为控制系统、安全系统和硬件之间提供统一接口。它使用一个配置文件来描述当前的硬件配置,并在启动时自动加载必要的硬件库。这实现了高度的可配置性与灵活性,开发者可以轻松切换不同的硬件配置而无需修改核心控制代码。
硬件抽象层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将具身智能的embodiment信息从静态的、紧密耦合的硬件参数,抽象为可被软件管理、查询和配置的“元数据”。例如,RAI框架中的rai_whoami工具就是用来提取和合成机器人的物理实体信息,这正是HAL理念在Agent框架中的体现。这种模式将硬件从“驱动”的层面提升到了“通用协议”的层面。过去,硬件驱动是孤立的,每个机器人或传感器都需要单独的驱动和配置。而现在,HAL通过统一的API和配置文件,使得硬件可以被“即插即用化”。未来的趋势是,随着OpenUSD等通用3D场景描述格式的普及,HAL将不再仅仅是代码接口,而将成为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规范。机器人可以通过USD文件来描述其自身结构、传感器布局和物理特性,从而使得仿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无缝迁移成为可能。
感知决策层:
赋予机器人“大脑”与“小脑”
感知决策层是具身智能的“大脑”,负责对外部环境进行理解、推理和规划,为行动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一层级的核心挑战在于处理来自多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IMU、相机、语音传感器)的多模态数据。多模态融合是关键技术,它包括早期融合(在模型早期阶段直接合并原始数据)和晚期融合(在决策层整合多模态特征。例如,傅利叶智能的端到端环境感知技术就采用了纯视觉方案,通过融合BEV、Transformer和OCC等技术,以较低的硬件成本实现了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
近年来,VLA大模型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感知决策层的工作模式。VLA模型将视觉、语言和行动融为一体,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输入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并直接生成可由机器人执行的动作输出。例如,Google的Gemini Robotics就利用Gemini 2.0作为基础,通过一个中间推理层来分析物理空间并执行安全协议,确保在实时环境中进行动态调整和重规划。VLA模型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带来的Generality、Interactivity和Dexterity。它能够处理训练中未曾出现过的新任务,理解口语化指令,并在任务执行中途进行动态调整,这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感知、决策和执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循环过程。未来的具身学习更强调闭环式的实时环境交互,通过不断修正内在世界模型并更新行为策略。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持续学习,修复认知盲区,并在线适应新环境。VLA模型的训练过程也体现了这种闭环思想。

VLA模型的训练与部署需要解决具身智能面临的严重数据瓶颈。由于真实世界数据采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该模型通过将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和来自NVIDIA Isaac Sim等仿真平台的海量合成数据相结合,构建了庞大且多样化的训练数据集。这种虚实结合的策略不仅降低了数据成本,也让模型能够学习到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捕获的极端情况和物理规律。这不仅展示了VLA模型的训练过程,更揭示了其解决“数据瓶颈”的核心策略。它强调了合成数据的重要性,并直观地将模型的训练过程与实际部署后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联系起来。这有助于理解,VLA大模型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其模型结构,更在于其背后庞大的、虚实结合的数据集支撑。
任务执行层:
构建可复用的“技能库”与“行为”
任务执行层是具身智能的“手脚”,旨在将感知决策层生成的抽象指令,转化为机器人可以执行的具体动作序列。这里的核心是Skill Library和任务编排机制。一个“技能”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抽象化的原子操作,例如“抓取零件” 。通过将复杂的、依赖硬件的细节(如固定的位姿数据)从技能中剥离,使得技能本身具有了泛化性,可以在不同硬件的机器人之间复用。
为了将这些原子化的技能组织成复杂的任务流程,Behavior Tree成为一种主流的实现方式。行为树是一种用于描述复杂行为的数学模型,它以模块化的方式在有限的任务集之间进行切换。其优势在于,能够用简单的任务构建出非常复杂的行为,而无需关心简单任务的具体实现细节。行为树由不同类型的节点构成:
● Sequence Node
依次执行其子任务,只有当所有子任务都成功时,序列节点才返回成功。如果任何一个子任务失败,则序列节点立即返回失败。
● Selector Node
依次执行其子任务,直到找到一个成功的子任务。一旦某个子任务成功,选择器节点立即返回成功。只有当所有子任务都失败时,选择器节点才返回失败。
行为树将原子化的技能(叶子节点)组织成复杂的任务流程(内部节点),使得开发者可以通过拖拽和配置的方式快速定义机器人的行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有限状态机更加灵活和可读,为复杂的具身智能任务提供了优雅的编排机制。
将复杂的机器人编程转化为可配置的任务流程,正是低代码/无代码工具的价值所在。这些工具通过可视化界面(如拖拽、图形化编程)来简化开发过程,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到机器人应用的开发中来。例如,国内的Mech-Viz和Robotpilot都提供了图形化、无代码的编程软件。这些软件内置了3D视觉、轨迹规划、碰撞检测等复杂算法,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拖拽和参数配置,即可快速部署上下料、拆码垛、定位装配等复杂的机器人应用。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将生产线的增换产时间缩短至分钟级别。
低代码/无代码工具的普及,将具身智能的开发门槛从专业的“编程”降低到非技术的“应用配置”。这使得企业内部的citizen developers甚至普通员工,都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快速定制机器人行为。这种模式极大地加速了具身智能在垂直领域的落地,并使得机器人成为一种可快速复制和部署的“软件产品”,而非定制化的“硬件项目”。这是硬件解耦在商业应用层面的最终体现,它使得具身智能的开发模式从“精英化”走向了“普惠化”。

具身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多种主流开发框架,它们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和生态策略。以下通过一个对比表格,深入剖析其中的代表性框架:Google RT-X、RobotecAI RAI和NVIDIA Isaac Sim,并探讨它们如何在构建通用智能体的道路上扮演不同角色。

Google RT-X:
面向通用任务的机器人基础模型
Google的RT-X是一个旨在通过一个统一的、可扩展的模型来整合整个机器人学知识生态的倡议。RT-X项目的核心是其庞大的数据集——Open X-Embodiment Dataset。该数据集汇集了来自全球33个学术实验室、22种不同机器人类型的100多万条真实机器人轨迹数据。通过如此大规模且多样化的数据集训练,RT-X项目训练出了两个核心模型:RT-1-X(基于Transformer的机器人控制模型)和RT-2-X(基于视觉-语言大模型的VLA模型)。

RT-X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模型架构,更在于它通过“众包”式的数据合作,解决了具身智能面临的严重数据瓶颈和数据孤岛问题。由于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大多数机器人组织都陷入了“数据孤岛”的困境。RT-X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机器人和实验室的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开放数据集。这种模式为通用基础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有力地证明了通用基础模型的出现,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协作来构建数据生态。一个“大一统”的通用模型,其背后必然是“大一统”的数据集。
RobotecAI RAI:
ROS 2生态下的Agent框架
RAI是一个与ROS 2工具链深度集成的“vendor-agnostic”Agent框架。其核心理念是为机器人提供一个灵活的Agent层,将上层的AI能力(如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交互)与底层的机器人控制栈(ROS 2)解耦。RAI框架的关键模块化设计使其能够轻松地被集成到任何现有的ROS机器人系统中。例如, rai_sim模块用于连接仿真环境,rai_finetune用于在具身数据上微调大型语言模型,而rai_whoami则可以提取机器人本体的信息,这些工具共同构筑了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开发环境。
RAI的“vendor-agnostic”特性和对ROS 2的深度集成,使其成为连接开源社区和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桥梁。它不试图取代现有的机器人操作系统,而是通过提供一个通用的Agent层,让开发者能够专注于AI逻辑的开发,而不必担心底层硬件或软件的兼容性问题。这种开放策略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促进了社区协作,也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可行的商业模式:企业可以基于RAI开发自己的应用,而无需被单一厂商锁定。
NVIDIA Isaac Sim:
仿真优先的开发范式
NVIDIA Isaac Sim是一个基于Omniverse平台的机器人仿真应用。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合成数据生成,从而解决具身智能面临的数据瓶颈问题。由于真实世界数据采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Isaac Sim利用其逼真的物理引擎和光线追踪渲染能力,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海量的、带自动标注的感知数据,用于训练和微调机器人基础模型。这种Sim-first的开发范式,将仿真从一个辅助工具提升为具身智能开发的核心基础设施。

Isaac Sim通过“Sim2Real”和“Real2Sim”技术,进一步弥合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Sim2Real指的是在仿真环境中训练机器人策略,然后将其部署到真实世界。Isaac Lab就是为此而生的GPU加速强化学习框架。
Real2Sim则是一种相反的模式,它将真实世界的模仿数据作为“种子”放入仿真环境中进行增强,这有助于模型在虚拟环境中处理现实中未曾遇到的极端情况,从而提升泛化能力。Isaac Sim的成熟使得具身智能的开发不再受限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它为软硬件解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沙盒”环境,在虚拟世界中,硬件抽象层可以被完美模拟,从而验证上层软件逻辑的通用性。

工业柔性制造的革新:
工具快换系统与多功能机器人
具身智能的分层解耦思想并非仅限于软件层面,在工业制造领域,这一理念早已通过物理层面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实践。Stäubli的Robotic Tool Changers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系统位于机器人末端,允许机器人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在不同的焊枪、钻头、夹爪等工具之间快速切换。这种物理层面的解耦使得一个机器人可以完成多种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线的柔性与生产效率,并显著降低了成本。一个机器人本体成为了一个通用的物理平台,而其功能则由其连接的不同工具来定义。
国内的复合机器人也体现了这种“软硬一体”但“软硬解耦”的理念。例如,珞石机器人的CMR系列复合机器人,通过将柔性协作机器人、移动底盘、视觉系统和末端工具进行集成,实现了在机床上下料、柔性装配、甚至汽车自动充电等多种场景下的快速切换。虽然这些硬件被集成在一个实体中,但其核心依然是模块化解耦,每个机械臂、视觉、底盘独立运行,通过统一的接口和软件逻辑进行协调。这种模式证明了物理世界的“软件定义”:通过解耦,机器人本体成为一个通用的物理平台,而其功能则由不同的末端工具、不同的技能来定义。这使得生产线不再需要为每一种产品或任务配备一台专门的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即可实现多功能性,直接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灵活性。
从清洁机器人到物流应用:
低代码平台的赋能
在任务执行层,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具身智能应用的开发和部署门槛。这类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复杂的机器人学和3D视觉算法、轨迹规划算法等封装成可复用的、用户友好的模块,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民主化。例如,国内的Mech-Viz和Robotpilot都提供了图形化、无代码的编程界面,集成了3D视觉和轨迹规划等复杂算法。这使得可以像搭建积木一样快速配置机器人应用,例如实现上下料、拆码垛、定位装配等任务的快速切换。
这种模式将具身智能的开发模式从“精英化”走向了“普惠化”。正如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离不开易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一样,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也需要像低代码平台这样的工具,来降低使用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软件定义机器人”的浪潮中来。企业内部的“公民开发者”甚至普通员工,都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快速定制机器人行为。这不仅加速了具身智能在垂直领域的落地,也使得机器人成为一种可快速复制和部署的“软件产品”,而非定制化的“硬件项目”。这是硬件解耦在商业应用层面的最终体现。

技术瓶颈:
数据、延迟与通用性挑战
尽管分层解耦架构带来了巨大优势,但其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固有的技术瓶颈。首先是数据瓶颈。尽管仿真技术能够大规模生成合成数据,但具身智能仍然面临真实世界数据的多样性、时空对齐和物理真实性问题。其次是
实时性挑战。分层架构虽然灵活,但不同模块之间的通信开销和latency仍然是挑战。尤其是在需要毫秒级响应的工业控制场景中,大模型的推理延迟可能成为瓶颈。例如,EtherCAT®控制网络可以实现12.5微秒的周期时间,而大模型的推理可能需要数百毫秒,这种巨大的时间尺度差异使得端到端、实时闭环的控制变得异常困难。
此外,通用性与特异性的权衡也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具身大模型在泛化能力上表现出色,但其在特定、高精度任务上的性能是否能超越定制化、特化模型仍需验证。分层解耦架构并非万能药,其自身也存在固有矛盾:通用性与实时性、计算开销之间的权衡。未来的技术演进很可能需要一个类似于人类“大脑-小脑”的协同架构:大模型提供高层任务规划和世界知识,而底层控制器则以近乎实时的速度处理低级、反射性的运动控制。
未来的演进图景:
从“解耦”到“融合”的新征程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方向并非完全割裂,而是“软硬一体化”生态的构建。这意味着硬件厂商将提供标准化的、易于集成的硬件平台,而软件公司则在其之上提供通用AI模型、技能库和低代码工具,形成一个紧密协作、互为补充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将机器人从“硬件工具”升级为“软件定义”的通用智能体,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部署门槛,为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铺平了道路。
未来的具身智能还将不仅仅能感知和行动,更能构建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推理模型。Genie 2等“世界模型”的出现,预示着机器人将能够像人类一样,在脑中模拟复杂任务,并预测行动结果,从而在执行前进行规划和优化。这种能力将使得具身智能体能够处理更复杂、更长序列的任务,例如制作一道沙拉,这需要精确的感知、长期的规划以及对物理世界中物体特性的理解。
